人民教育版《综合学习:中国传统节日》小学三年级精品课程公开课件及教案
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
教学目标:
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:
1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,增进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古人社会生活的了解,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节日文化丰富多彩。
2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,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。
3、通过参与探究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。弘扬祖国传统节日文化,培养学生民族精神。
教学重点:
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,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。
活动准备:
1.教学课件。
2.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信息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
1、同学们,你们喜欢节日吗?你知道一年中有哪些节日吗?
(教学分析: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了解节日知识,以了解所学知识,有效梳理学生的答案。)
(默认: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(公历4月5日)、除夕(农历十二月十)、植树节(3月12日)、劳动节、青年节、端午节、儿童节、建党节、建军节、七夕节、教师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、国庆节、腊八节(农历十二月初八)、元旦、母亲节(五月第二个星期日)、父亲节(五月第三个星期日)、泼水节、火把节、情人节、圣诞节、感恩节等)
2、根据学生对“春节”、“端午节”和“中秋节”的回答,写出节日的名称和时间。
二、新拨款
1、了解什么是传统节日。
(设计原因:学生在回答节日时间时往往不注意加“农历”二字。教师要抓住机会提问:学生错了,我们想一想为什么?如果学生想不出来老师们可以适当指导一下:日历上有两种日子传统文化教案,春节、端午节和中秋节是公历或农历日期,这为了解什么是“传统节日”奠定了基础,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。)
我们的日历上有两种日期:公历和农历。这些节日的时间是公历日期或农历日期,所以日期前应加上“农历”二字。(板书:农历)
2、同学们,这种节日自古就有,流传至今,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我们称之为传统节日。(板书:传统节日) 学生一起阅读:传统节日。传统节日一般使用农历日期,因为中国古代采用农历。
(教学分析:通过这部分的教学,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对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印象,此时要努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传统文化教案,引导学生理清科学观念。传统节日。)
3.识别传统节日。下面老师来测试一下,课件中哪些节日是“传统节日”?为什么?
(展示课件,学生回答。)
二、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。
1、从你刚刚了解到的传统节日中,你发现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特点?(老师会酌情打电话)
(1)很多。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,我们刚才说的只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大的。此外,中国的少数民族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节日。(有很多板书)
(2)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。(板书丰富多彩)
三、参与猜谜游戏,体验节日风俗
1、你想玩游戏吗?我这里有几幅画,谁能根据这些画猜出它们代表什么节日?告诉我你是怎么猜到的。
(图片分别在课件中展示)
2、老师随机打电话。(起源、风俗、诗歌和传说) 这些是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节日文化。
三、传统节日综合实践
1、课前,老师安排大家收集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。你准备好了吗?与同行分享您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。
2、全班讨论:你的素材属于“渊源”、“风俗习惯”、“诗歌与传说”中的哪一类?
3、从你找到的传统节日材料中你有什么感受?
【教学分析:将学科分解后,让学生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,谈论资料的类别和从检索资料中得到的感受,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学科的理解,渗透方法如何组织数据。】
4、总结: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真是丰富多彩,引人入胜。(板书有丰富多彩的内涵)
四、传统节日习俗调查
1、想一想,关于传统节日的内容和知识,你还能调查、收集、咨询什么?
(1)师导:传统节日自古就有,经过几千年的演变,它在现代人心中的地位是什么?原来的风俗习惯有没有改变?所以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传统节日节日的发展和演变。
(2)我们还可以调查传统节日的由来、传说、习俗等
五、总结
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的有力体现,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象征。让我们热爱传统节日,通过综合实践班弘扬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。
排版设计:
中国传统节日
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新年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
清明节 4 月 5 日 端午节 农历 5 月 5 日
七夕 农历 7 月 7 日 中秋 农历 8 月 15 日
农历9月9日重阳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