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年级《传统文化》教案集
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
第一课“大学”选读
教学目标:
1. 借助工具理清课文,掌握常用文言词汇及其重要意义。
2.理解文章中的想法并探索这些想法的现代意义。
3.理解“大学”中的“三纲”和“八项”,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。
要点:运用古代工具理清课文意思,掌握常用文言词汇和重要意义。
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索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。
难点:理解文章中的思想,探索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。
一、导入一个新类
首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故里曲阜召开,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家儒学研究机构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。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世界上有这么大的影响?今天,我们将走进儒家经典《大学》,领略其中的深意。
二、知识积累
1.了解文化背景
《大学》原为《礼记》中的一篇文章。一般认为是曾子所著,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期的儒家著作。宋代以前,“大学”在儒学中的地位不是很突出,因为它讨论了儒家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、原则和方针。中唐以后,儒家学者逐渐重视。唐代韩愈、李敖将其视为与《孟子》、《周易》同等重要的“经”。北宋时程浩、程毅竭力敬重,南宋朱熹写下《大学篇》、《大学篇》
朱熹为《大学》作章句,注解意,与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为一书,即《四书集注》。 ”。
《四书集注》出版于宋光宗和绍熙元年,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并不重视。元仁宗延佑年间,官方规定为“四书集注”,以取得士人。从此,《四书集注》确立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。
原本属于《礼记》的“大学”传统文化教案传统文化教案,从此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推崇,对古代教育,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2.。问题说明
《大学》是体现儒家思想的政治散文。
A. 成人研究
“大学”指的是“小学”,即不是“释经详细、句子清楚”的“小学”。古人八岁入小学,学习“扫一扫应对进退,礼乐射玉树”等基本文化知识